題︰

無字頭 ─ 因為無中生有無日無之感到無所適從所以無論如何無所畏忌為求無孔不入無邊風月若妳/你無動於衷我便無依無靠請妳/你無時無地無所不為我們還未至於無計可施。多謝。

前言:

連續看了三篇馮應謙的文章,關於梁詠琪(Gigi),Twins和王菲,本想一併回應,但沒時間做Gigi和Twins的資料搜集,而自己比較熟悉王菲,故只是回應《女性主義與王菲》一文。此外,也想了很久應該怎樣寫這篇文,最後,還是決定用這個註解的格式去解拆這篇

==============================================================

女性主義與王菲

文:馮應謙 (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一直以來,東方人 [1] 予人的印象是保守及愚昧,甚至是不思進取,其中男女平等這個話題更只有極少人討論 [2] 。近年,雖然社會人士積極關注男女平等這個議題,但是依然沒法追上西方的標準 [3] ,更使人苦惱的是由於文化政治是由誇國企業操控著 [4] ,所以改革一直以來進行得很緩慢,有時候甚至原地踏步,更或稍微倒退 [5] 。而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男女平等表面上是實行了,實際上卻仍然維持了男尊女卑,女人必須依賴男人生存等心態 [6]

在這樣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下 [7] ,女性歌手往往被定性為「軟弱」和依賴男性,近年「被傷害」、「被踐踏」的女歌手形象可算是充斥市場 [8] 。在眾多女歌手中,王菲可算是一個典型,她由最初「容易受傷的女人」 [9] 變成了亞洲天后,獨當一面,當中的轉變給予了我們甚麼啟示呢?

本章旨在探討王菲自九十年代的音樂事業發展歷程及公信力,我覺得王菲之所以有如此知名度,與她吸引歌迷的行為及價值觀有很重要的關係,我們將這現象與香港社會冒起的「新一代」女性扯上關係。再者,王菲的歌迷遍佈亞洲各地包括中國各省,她受歡迎的程度給了中國的政治發展一些指示,王菲及其音樂為私人及公眾空間提供了一個對於性別關係的幻想空間 [10]


脫離中國色彩的商業偶像 [11] --------------------------------------------------------------------------------------------------------

作為一位卓越的廣東 [12] 女歌手,王菲的演藝事業挑戰了商業邏輯和政治現實 [13] 。一九九四年,王菲憑著王家衛執導的電影《重慶森林》而聲名大噪,雖然她任性、行為古怪而且喜歡對抗,但很多歌迷因此而將之視為模仿對象 [14] 。不過最重要的,是王菲那完全與傳統中國女性特質相反的性格及形象,引發起不少公眾去談論女權主義 [15] 、音樂上的獨立及其對中文流行音樂工業的影響。

一般人對王菲的議論正好表示我們需要去正視男女不平等和職業歧視的問題。大眾一般認為女性的責任是照顧家戶、老人及小孩。王菲成為首位 [16] 挑戰傳統性別角色及市場邏輯的藝人,雖然她的態度不是強烈支持女權或批評社會,但她引導大眾去思考社會主流問題、政治角色及傳統文化。

王菲生於北京,於一九八七年來港定居,一九八九年於一個音樂比賽中獲得第三名而被新藝寶唱片公司賞識。唱片公司希望重新包裝她,把她本地化為一位廣東女歌手,於是改了一個藝名──王靜雯,以及英文名字──Shirley。這兩個名字都是香港人常用的,顯然大家都想把她定性於本地歌手。王菲來港後曾跟隨一位香港有名的歌唱家學習為香港人接受的唱歌方式 [17] ,於是很快就打破內地女孩的形象,隨後更和香港本地的傳媒建立了正常和穩定的關係。那時候,很少人知道這位歌星的出身。

其實這一切轉變是唱片公司和歌手之間的默契。唱片公司欣賞她的才華,卻害怕本地人不接受她,於是重新包裝她的風格及形象,從而淡化她的中國本質 [18] 和背景,用以拉近她與其他歌手的距離。雖然她的首張個人大碟《王靜雯》中的主打歌〈無奈那天〉非常受歡迎,但仍被某些樂評批評她是土包子。不過,王菲本身努力不懈,策略地消除自己那聯繫中國歷史和政治的角色,特意學習廣東話、儀態和風格去提昇她的文化本錢 [19]

坦白說,王菲雖來自內地,但她的形象擁有時代感,這個特色正迎合那時香港的宣傳及廣告策略。她既有時代感,但亦是傳統中國女性的美態,是一個可塑性甚高的文化交雜形象 [20] 。她迷人而吸引,對婚姻、愛情及家庭充滿憧憬 [21] ,跟其他香港歌手一樣,無論是唱片、電視節目及電視主題曲方面,她都十分商業化,並以傳統的市場和傳媒策略作宣傳 [22]

那時候,她以一首〈容易受傷的女人〉建立起自己的事業,這歌曲亦反映了香港女性現存的態度 [23] 。王菲因為這首歌紅透樂壇,更為她在一九九一年贏得各個重要音樂獎項,令她建立起自己的歌唱事業。這首歌道出女性脆弱及願意為愛情付出的一面,部分歌詞如下:

情難自禁 我卻其實屬於
極度容易受傷的女人
不要 不要 不要驟來驟去
請珍惜我的心
如明白我 繼續情願熱戀
這個容易受傷的女人

《容易受傷的女人》 作曲:Miyuki Nakajima 填詞:潘源良 編曲:盧東尼

這首歌標榜脆弱、容易受傷和對愛情矢志不渝的女性特徵,不能主動操控愛情,在這個父權社會要依賴男性去追求快樂 [24]

〈容易受傷的女人〉成為一九九一年受歡迎的本地歌曲,進一步證明明星成功的方程式,亦激起典型香港女性的共嗚──在外事業心重,對內是賢妻良母。雖然王靜雯開始對自己的事業有操控權及不再依循這個音樂工業的規則,不過從她以後的一些情歌中,仍能見到她是一個願意為另一半付出的女性。這種感情或許能從〈我願意〉 [25] 中透露出來:

我願意為你 我願意為你 我願意為你
忘記我姓名
就算多一秒停留在你懷裡
失去世界也不可惜

《我願意》 作曲:黃國倫 填詞:姚謙 編曲:Nathan Wong

音樂製作人利用王菲的傳統女性形象作為市場策略 [26] ,帶領音樂工業。王菲在香港、新加坡及台灣的高唱片銷量(包括正版及盜版)奠定她在東南亞的音樂領導地位,更使她擁有進軍內地市場的本錢。

透過不同的媒介及演出機會,她的個人風格、一舉一動以及行為都已被肯定,這都能維持她的市場價值及文化資產。隨著她的知名度提升,她的文化資產為她及她的唱片公司帶來更多經濟利潤的空間 [27] ,不過亦為她帶來其他的文化發展機會。王菲現在能突破她的形象框框 [28] ,由一個明星躍進為一個超級明星有很多的不明朗因素,要去突破音樂工業的「慣性」,當中有一定的風險,不過與此同時,若願意冒相當的風險,就能從廣東流行曲世界中突圍而出。

- 重新建立別樹一格的形象----------------------------------------------------------------------------------------------------------------

一九九一年,王菲決定暫時離開競爭激烈的香港流行樂壇,到紐約進修音樂,這並不是全為事業,王靜雯道:「雖然我到紐約的目的是學音樂,但亦是我去了解自己的一個機會。」(節錄自傳記,請標明出處 [29] )。傳媒及報章對於王靜雯的離開感到很驚訝,有很多報道更揣測她會放棄歌唱事業。其實,她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反而有更多壓力令她盡快重返樂壇。在美國逗留期間,王靜雯受西方音樂 [30] 影響之餘,亦追隨自由及都市人的價值 [31] 。「我到處遊蕩,參觀博物館及常到咖啡室,那裡有很多奇特但充滿自信的人,他們不介意別人的眼光,我想我亦是跟他們一樣獨立和有點反叛。但在香港,我迷失了自我,我被別人塑造而且像機器一樣,我沒有個性,更喪失方向。」 [32]

在紐約期間,她深受美國音樂旋律 [33] 、藍調及騷靈音樂薰陶,將自己改變 [34] 為一個超級巨星,她後來更棄掉自己的藝名王靜雯及洋名Shirley,而用回真名王菲和洋名Faye Wong。回港後,王菲的歌路轉得另類,帶點Bjork、Cranberries及Cocteau Twins的風格 [35]

王菲不再任由音樂製作人擺佈,她變得外向、積極,而且面對製作人、記者甚至歌迷時亦不再被動 [36] ,王菲對記者道:「如果銷量代表我的受歡迎程度,我這些特徵似乎已得到樂迷的共鳴。 [37] 」一九九三年的〈十萬個為什麼〉及〈執迷不悔〉之本地銷量超過三十萬張,成績在這個只有六百萬人口的地方來說確是十分卓越。她成為一九九三及一九九四年的最受歡迎女歌手之後,無可置疑地被公認為巨星,因為她的個性而令她的知名度增加。她不只追求一個不依樂壇邏輯的形象,更公開批評本地的音樂製作及宣傳過於商業化 [38]

王菲開始改造她的內地身分而建立一個國際化的形象及音樂風格,從她建立自己的製作公司,可看出她欲在決策層面上有更多的主動權,除此之外,她更與作曲人合作,甚至為自己寫歌。一九九四年她推出歌曲〈討好自己〉,公開表示「『我唱歌』是去滿足自己而不是去滿足市場」 [39]

討好自己 現實逃避 不知不覺 抽離
漫天的是非 做我的真理
一團和氣 處事道理 遮遮掩掩
其實都自卑 其實都自欺
其實都自卑 其實都自欺
討好自己 現實逃避 不知不覺 飄離

《討好自己》 作曲/填詞:王菲 編曲:竇唯

由於她受到廣大樂迷的寵愛,大家給了她「非主流之音」的稱號,王菲的成功證明了她走對了風格,亦為市場帶來革命性的訊息,無論在主流或非主流派 [40] ,她都大受歡迎。

在其中一首自己創作的受歡迎流行曲〈執迷不悔〉內,王菲將自己的態度向她的事業、聽眾及傳媒表露無遺:

這一次我執著面對 任性地沉醉
我並不在乎 這是錯還是對
就算是深陷 我不顧一切
就算是執迷 我也執迷不悔

《執迷不悔》 作曲:袁惟仁 填詞:王菲 編曲:屠穎

- 扭曲市場邏輯---------------------------------------------------------------------------------------------------------------------------------

王菲的行為對她的事業及其唱片公司並沒有引起負面的結果。新藝寶對王菲帶來的唱片銷量十分滿意,更大膽地為王菲設計了一個倔強、前衛的形象,密謀賺錢策略 [41] 。再者,王菲的明星風範開始令市場邏輯改變,她的對抗性態度除了吸引歌迷之外,亦受一些在找尋機會的廣告商的垂青,例如維珍航空、鎮金店及摩托羅拉流動電話也與王菲傾談合約的問題,願意付一百萬美金給王菲作為雜誌及電視廣告之報酬。

王菲改造市場邏輯這個神話其實對於性別研究及中國社會之商業音樂發展 [42] 有兩個啟示。首先,王菲為個人獨立而對抗市場及傳媒的態度 [43] ,令她充滿了神秘色彩 [44] ,更令她有相當的新聞價值從而更受歡迎,於是她被塑造成一個流行偶像,尤其是吸引一些渴求另類生活方式、期望能突破女性在樂壇的基本地位之年輕女性 [45] 。這當然對於新藝寶來說並不是甚麼壞事,傳媒及廣告商更爭相報道王菲的消息。

另外,王菲在塑造她自己在樂壇的形象時亦十分積極,對於一些想突破傳統性別角色的女性來說,王菲的行為為她們帶來大展拳腳 [46] 的希望,當然亦有相當的規限 [47] 。王菲利用這些音樂挑戰中國性別角色 [48] ,亦給予她機會去挑戰音樂工業的慣性,這些態度令分隔主流及反對的聲音之界線更含糊 [49] 。事實上,對於音樂製作人,王菲的歌路是主流還是另類根本不太重要,最重要的是她是否受歡迎。縱使那些另類音樂會刺激或影響樂壇,不過一旦它們受歡迎,已經會慢慢地列入主流。

一九九六年,王菲成為《時代》雜誌亞洲版的封面人物,更被形容為東方的女神。作為華人歌手,她代表著東方人,更重要的是她代表女性去面對世界 [50] 。二零零零年十月,王菲的國語歌曲〈只愛陌生人〉被選作好萊塢電影主題曲,在華人歌手中是第一次。除此之外,王菲改變了現有以男性主導的樂壇 [51] 。九十年代末期本地的音樂獎項一般都由「四大天王」囊括,王菲以天后的姿態在樂壇出現,因而令當時的傳媒泛濫著女性主義的報道 [52] ,這種現象在以前很少發生。

回到母親的角色──挑戰與妥協 [53]

-------------------------------------------------------------------------------------------------------

自一九九三年,她常到內地跟那些不走商業路線的音樂人合作。在北京,王菲更感到那裡像家,並覺得偉大和更輕鬆。她解釋:「我已經厭倦華麗的形象,我不想改變我的風格,我只是想做回自己」。所謂「自己」,對王菲來說是擁有自己的個性,沒有被人刻意改造。

其中一位能領導北京樂壇的音樂人是竇唯,雖然他的搖滾歌曲歌詞不是十分明顯地表達挑戰社會的意思,不過在九十年代能真正激起年輕人的憤怒及精力。他好像王菲一樣,不容易妥協又固執,而他亦很少被公開自己的私生活。他與王菲的戀情被「狗仔隊」揭發,他們從外地回來後不久就被廣泛報道,不過後來王菲公開地承認這段戀情,傳媒於是不再感興趣。一九九六年七月,王菲承認與竇唯已正式結婚,五個月後,她生下女兒竇靖童。縱使她極力避開傳媒及歌迷的追訪,但傳媒仍然窮追不捨,在娛樂圈甚為轟動。現實中,做未婚媽媽及與內地人結婚一向是不為大眾容易接受的,不過王菲跟竇唯彼此都是有才華的音樂人,他們被視為天作之合。無情的傳媒馬不停蹄的報道除了令王菲要偽裝才能進出醫院外,亦令歌迷更有興趣知道她的消息,令她更神秘、更有新聞價值。

自從王菲在九十年代開始改變形象之後,她與傳媒的關係一直引起爭議,為了私隱,她與傳媒的關係發展不好。在歌手的心路歷程中,婚姻通常替歌手的歌唱事業劃上休止符,而生兒育女更加是星途發展的一大障礙。不過,王菲九七年出版大碟《玩具》,封面卻是王菲臨盆前被偷拍的一張照片,這或許表示了王菲對於她的新生活其實十分滿意,亦表達出傳媒對她懷孕消息之瘋狂。

王菲女兒出生之後,她似乎與香港傳媒十分合作,不只讓傳媒拍攝自己與丈夫的照片,更大方地讓女兒也成為焦點,這與王菲以往十分抗拒傳媒知道她的私生活的態度完全不同。她的音樂開始個人化,亦寫一些有關她女兒的歌,在〈你快樂(所以我快樂)〉一歌中,她公開表達了她對女兒的愛,「你眉頭開了,所以我笑了,你眼睛紅了,我的天灰了」。

另一方面,她在試驗一種嶄新的市場模式,建立起兼顧事業與家庭的現代女性形象。這種模式適合亞洲及華人社會的背景,經濟事業上的成功並不改變家庭以及傳統價值。王菲的新形象已不再反叛,卻保留著作為現代女性的獨立和堅持,她也面對所有女性都面對的矛盾。

一九九八年王菲的巡迴演唱會中,每一節表演完結時都會見到她女兒的片段被投射在大螢幕上,尤其是在唱〈你快樂(所以我快樂)〉時;而王菲的丈夫亦是當晚的鼓手。有時候,公開家庭生活是擴闊自己支持者圈子的一個好方法,事實上,當晚的觀眾來自不同層面,縱使年輕的歌迷仍是佔大多數,中年男女及一家大小亦有捧場。可能王菲的事業及個人生活沒有明顯分界,她的音樂似乎迎合不同性別、年代及階級。她的一些歌曲,例如在二零零零年推出的〈香奈兒〉表達出含糊但多元化的一面,表示出無論任何人也能代入歌曲提及的多重角色例如女兒、母親、年輕女孩子、戀人甚至女同性戀者,因為在歌曲裡面必定能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身分:

王子挑選寵兒
外套找尋它的模特兒
那麼多的玻璃鞋
有很多人適合
沒有獨一無二
我是誰的安琪兒
你是誰的模特兒

《香奈兒》 作曲:王菲 填詞:林夕 編曲:張亞東

這個時候,王菲的成就相比起一開始進入香港樂壇時,已跨越了一大步。她在音樂方面得到很好的成就,能操控自己的事業,打破樂壇的規限去設計自己的形象,經歷過不同的音樂風格,最後重回內地發展去找尋她的根。雖然王菲逆樂壇主流而製造另類音樂路線,但她並沒有公開反對男權社會,相反,她的歌曲切合傳統和現代的價值觀,這個矛盾顯示出很多女性始終認為在兩性關係中,男性作為主導的重要性,在這時期,其中一首王菲最受歡迎歌曲是一九九四年的〈棋子〉

想逃離你佈下的陷阱
卻陷入了另一個困境
我沒有決定輸贏的勇氣
也沒有逃脫的幸運

我像是一顆棋
進退任由你決定
我不是你眼中唯一將領
卻是不起眼的小兵
我像是一顆棋

《棋子》 作曲:楊明瓊 填詞:潘麗至 編曲:屠穎

這首歌曲表達出女性被愛情、日常生活及家庭事務牢牢牽制,無論歌中女主角如何將自己定位,她仍受控在一個男性主導的社會中。王菲坦然揭示我們身處的社會中女人的自由有限。不論身在資本主義或中國社會,女性只存在男權主義中,很多時唯有妥協。作為一個成功的女歌手,王菲明白作為現代女性的難處。她更在〈出路〉以自己寫的歌詞說出意見:

聽說一九九九年是世界末日 到時候我們一定要結婚 並且有個孩子
我有很多問題 解決不了的問題 我缺乏耐性 沒甚麼事能讓我滿意
我常得罪人 這好像是天生的本領 我討厭當明星 又希望引人注意
唯一相信愛情 渴望有個幸福家庭 可算命說我像的婚姻並無那麼如意
說你到四十歲的時侯會有外遇 這樣我擔心 真令人擔心
我想找條出路 到底有沒有出路

《出路》 作曲/填詞:王菲 編曲:竇唯'

她唱出女性的渴望和矛盾,出路既不清楚又沒有定論,一方面,這首歌在商業化的音樂工業可視為一般情歌,但另一方面,王菲的事業及其複雜的家庭生活,令人想到亞洲女性在工作背後,衝破傳統規限壓力的確很大。就王菲來說,就算本身的專業身分為自己帶來多大的文化本錢,但仍要面對離開工作環境之下一些人事的挑戰,例如在家及在愛情關係上。

王菲的另一個轉捩點成為了傳媒的焦點。在竇靖童出生兩年之後,王菲與竇唯離婚,雖然有這樣的新聞,但消息仍令人去思索女性在成功及獨立背後的代價,有公眾猜測她離婚的原因是她為前夫及愛情的犧牲或多或少也危害一位女性的事業。在一篇二零零一年四月《明報周刊》的訪問中,王菲表示婚姻、生育、離婚絕不會影響她的事業,她相信喜歡她及她的歌的人亦不會覺得這會對她有影響,所以就算有人因此事而不開心,她也不介意。

鑑於王菲以往的做事方法,當聽到王菲開始與比她年輕十年的人氣急升歌影星謝霆鋒交往時,大家一點也不奇怪。謝霆鋒一向有一種憤世嫉俗、冷酷而又反叛的年輕小伙子的形象。王菲及謝霆鋒的行為不約而同都是挑戰個人的價值觀──女性和年青人在香港的意識形態。

- 王菲的主觀性和重要性-------------------------------------------------------------------------------------------------------------------

王菲過去十年的星途一直都受無數傳媒報道,尤其是王菲一向以來都拒絕談論她的工作及形象。她解釋:「我不是一個擅於與人溝通的人,尤其是一些我不熟悉的人,再者,我比較直腸直肚而且情緒化……那些報道永遠都不是我實際講的說話,我知道我不能操縱傳媒,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去避開他們。」 [54]
縱使她有時亦會面對傳媒,她的回答卻總是十分簡單,她永遠都是喜歡利用行為或音樂去澄清一切,而不是交談。事實上,拒絕與傳媒接觸和宣傳令她蒙上一層神秘氣氛,雖然吸引觀眾,但反過來亦讓人有離群之感,而這種離群之處一反市場的常態,令她更受歡迎。
王菲的音樂不但為香港、台灣、中國大陸,甚至海外華人團體所接受,在東亞地區亦甚受歡迎。王菲的支持者以教育程度高的女性最多 [55] ,她的獨立個性令她在社會的規範之中找到另外一些出路,事實上,她的處事方式影響著不同的女性團體,甚至是女性同性戀者 [56] 。結果,王菲因新聞價值及引起廣泛議論而令重要性大增,她拒絕向外界交代她的一切,這令她的形象更富神秘感,亦因此會有更多支持者。

當然,王菲的歌迷不可能模仿她一樣過獨立生活、挑戰男性主導的角色、或是反抗在資本主義工作環境上的一切規限 [57] 。很多女性不能像王菲一樣如此明顯地利用文化及經濟資本,不過,王菲的行為已為眾女性提供了一個象徵性的資源去建立一個社會新層面,令自己在工作上及市場經濟上都變得重要。因為她們的地位提昇了,令我們要重新思考男性在愛情及家庭的主導關係,香港及台灣在此需求下作為先導角色,亦成為深圳、廣東、上海及中國大陸鄰近地區之典範。

若認為王菲是女性革命運動的先驅,那就大錯特錯,相反地,她的形象像麥當娜一樣表達出女性的力量以及在資本主義文化之下的靈活性,沒有任何巨星會否定已建立的經濟規則,相反地,他們對著全球性的商業娛樂機構去逆傳統而行,反而增加他們的唱片銷量。鑑於她們仍要吸引傳媒報道、吸引歌迷去增加唱片銷量,以及在音樂工業上賺取更多收益,她們刻意保持一個革命性的形象以令更多人對於女性主義存有幻想 [58]

- 女性運動的挑戰---------------------------------------------------------------------------------------------------------

音樂為日常生活提供了空隙,但是我們對於音樂怎樣驅使社會的轉變和改革,卻不甚了解 [59] 。王菲提供了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帶動了某些觀眾,並在中國社會 [60] 暗地裡 [61] 推動男女平等的運動或女性主義的運動 [62]

現在,男女平等運動建基於有效的文化和政治信仰,卻又受制於政治經濟。要加強這些運動力量,需要不間斷的經濟和文化資源支持。明顯地,王菲利用自己獨特的性格和行為,結合了自己的家庭及事業元素,供給歌迷力量,而更重要的是,王菲更有能力去保持男女平等運動,令其強大。她擁有很強的文化的資源(cultural capital) [63] 去挑戰和改變市場邏輯,同時,她也能夠維持文化和經濟資源之間的緊密聯繫。激烈的運動不成功是因為缺少了市場的支持,所以,一個真正的運動是需要依靠社會上不間斷的輿論。只有文化的形象存在於市場上,運動就能夠保持進行。

然而,文化的理想 [64] 有它的價值,這些理想除了能組織成男女性別運動,卻也能讓資本家獲得盈利,這揭示了文化政治中的矛盾。在資本社會中普遍存在著資本主義,在此約束下,所有的文化產物包含了資本主義,但所有的運動卻在沒有資金支持下發起,於是這些運動就得倚賴文化媒介的力量,去突破這些限制。 [65] 王菲是個很罕有的女性,她拿出自己的文化本錢作激烈的反擊,亦穩坐巨星的位置。她把資本家的邏輯與自己的個人價值、方向和性格置於相同的位置,結果就刺激起男女平等運動,成為文化和運動中可挪用的資源。



[1] 第一次讀完這篇文章時,真的很震撼。震撼在於其存在及其存在之可能,這也差不多是每一個身邊讀過這篇文章的朋友的反應。真的不太相信還有人可以這樣概括化「東方人」,我連這個字也不敢輕言。何地的,何時的東方人?就算這是泛指一個主流/主導的印象,也應說清楚這是一個因怎樣的文化論述而生的主流/主導印象,而提出這麼一個主流/主導印象於文章的開端,是啥用意?是啥意思?我讀下去除了覺這是一簡化了的所謂de-myth東方人」的行徑,我看不到其他/她。

[2] 是嗎?是指哪一個「東方」的地方?在什麼時代?是什麼男女平等的議題?如果這篇文的題目是女性主義與王菲(我們應該要緊啊) ,有什麼關於女性主義的議題被(沒有被)討論呢?

[3] 為什麼要追上呢?而什麼是「西方」?哪一個國家?何時?什麼文化內涵而有的「標準」呢?什麼是「標準」呀!天啊!「西方」也不只是啊!

[4] 哪一些跨國企業?如何操控呢?指跨國音樂工業?電影工業?跨國音樂與娛樂工業?跨國音樂工業與音樂產品(不只是音樂)?又如果我們等於「東方」,被「西方」跨國企業「操控」,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追上」「西方」「標準」呢?真累,什麼也要加「」,因為完全看不明白!

[5] 怎樣慢,怎樣原地踏步和倒退?!指什麼?男女「平等」嗎?男女「平等」討論中的什麼議題?

[6] 是嗎?指哪一個地方?香港嗎(之前關於地域的處理,只有「東方」二字)?這個主流/主導意識從哪裡得知?「一般人」是誰,「的士司機」嗎?或是「學者」?

[7] 吓,突然跳到那麼大的論調……是怎麼樣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指香港嗎?還是之前一直在寫的模糊「東方」?

[8] 「近年」是何時?是嗎,女歌手被定為「軟弱」嗎?30年前已有《乘風破浪》,20年前有梅艷芳,還有陳秀雯的《震盪》和麥潔文的「郁親手就聽打……」,啊!還有露雲娜的《豆芽夢》呀,我的最愛。

[9] 她最初出道的時候,在1989-90年推出了三張唱片,包括《王靖雯》(新藝寶,1989)、《Everything(新藝寶,1990)、《You’re the Only One(新藝寶,1990),後來唱《容易受傷的女人》(Coming Home》新藝寶,1992)的時候,她已經開始轉變歌路了。

[10] 完全不能理解這段文章最後的四句,什麼是「給中國的政治發展一些啟示」?寫一些貌似「勁D」的立論不等於文章自動會「勁D」。

[11] 中國色彩是什麼?特色?顏色?唐三彩?《清明上河圖》?

[12] 「廣東」女歌手?為什麼強調「廣東」?地理的邊界與身份如果重要,什麼呢?

[13] 什麼政治現實?怎樣的現實?怎樣的政治?

[14] 歌迷怎樣模仿?有做audience research嗎?何時?誰在模仿?模仿什麼?她/他們在模仿之中感覺怎樣?得到什麼?我們不可以替她/他們說話呀。

[15] 王菲的「與傳統中國女性特質相反的性格及形象」怎樣「引發」「公眾」去討論?什麼是「傳統中國女性特質」?「女權主義」是什麼?「公眾」是誰?何時?在哪裡?在怎樣的媒界/平台去怎樣討論「女權」主義?文中其實好幾次提及男女平等、女性主義等「字眼」,但,是關於哪些女性主義理論、議題和關注呢?如果女性主義不是一,女性也不是一。

[16] 吓?她是「首位」嗎?那麼羅文呢?梅艷芳呢?張國榮呢?林青霞呢?黃耀明呢?而王菲怎樣「引導」「大眾」去思考「社會主流問題」、「政治角色」及「傳統文化」?

[17] 什麼是香港人接受的唱歌「方式」?羅文、鄭少秋、汪明荃、許冠傑、譚詠麟、張國榮、甄妮、葉倩文、關淑儀、林憶蓮,不同年代的歌手,於不同年代,唱法都不一樣呀!

[18] 什麼是淡化「中國」本質?這是什麼?若果中國女人有「本質」,哪還說什麼女性主義?還是這「本質」是指形象而已?唉,差不多沒有一句是對頭的!

[19] 嘩,王菲早期形象和歌曲有連繫「中國歷史和政治的角色」嗎?那是什麼?在哪些歌裡怎樣表現?歌迷讀到嗎?她需要去「消除」?!說到底,大部份於80年代來香港的人也要學習廣東話,適應香港的生活,這只是必然的生存條件……怎能被概括為「文化本錢」?

[20] 文化交雜形象?哦,是指hybridity嗎?!大陸的就等同「傳統中國女性美態」,香港的就等同「時代感」?把這樣兩個自行建構的概念對立起來,再兼容並蓄,就等同「交雜」嗎?

[21] 是嗎?從何得知?

[22] 我有兩個疑問,第一,這裡指的傳統市場策略,是在哪些時候,或她出版什麼作品時的市場策略?二,於香港流行音樂發展,八十年代末也有很不同的宣傳策略,若認真研究各大唱片公司宣傳計劃,資金回報比例,投資在不同媒界的比重,與電視台/電台的「曖昧」關係,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不過,這裡說的「傳統的市場和傳媒策略」,是指什麼?

[23] 「香港女性」可以被歸納成有一種態度嗎?「現存」是指歌曲出來的時候嗎,1991-92年?還是現在?

[24] 哈哈哈!是嗎?這首歌的「女性」是「被動」嗎?是被「父權社會」控制嗎?要知道這首歌最紅的時候(92年),在G & L 吧,有多少gay man唱到流下淚來,又有多少les笑住玩唱這首歌?在這裡我想提出歌詞研究可能出現的局限,請讀註解25

[25] 歌詞研究局限的問題,在這裡包括作《我願意》歌詞講成為王菲她自己本身,和概括為「典型香港女性的共(!)」。歌詞本身是一些重要的文本,這個無用置疑。但1) 流行音樂工業裡,很多時候歌詞並不是歌手寫的,他/她們只負責演繹,並不等於他/她自己的某一種看法。三月號《Jet》剛剛做了一個本地填詞人的特輯,當中包括一些訪問,雖然很短,但也可以讀到填詞人本身的情感、風格甚至「對社會責任」的道德觀念(這個道德不是色情尺度或五倫道德,而是生產流行產品時的道德決擇(ethical choice),即有什麼可以寫,有什麼不應該寫,或有什麼可以大膽試寫),所以,做歌詞研究,有時更多是關於填詞人,而非歌手。當然,填詞人的立場也不一定「等同」歌詞。2) 對於某一些唱作人或獨立音樂製作人,歌詞可能也是他/她們自己的看法,但純粹讀歌詞作為對歌手的演繹,就很有問題。在朱耀偉著的《香港流行歌詞研究─七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三聯書店,1998,香港)一書中,AMK的歌詞就被亂意閱讀,本來「誤讀」是沒有問題的,但他把「誤讀」視作創作者的原意,那就糟糕了,如頁444︰「這裡所講的『易服』便是他們(AMK)的同志政治的其中一章」,可是AMK從來沒有說過我們的音樂有「同志政治」意味,但同時,這並不等於我們的歌沒有關於性意識型態的議題!此外,他還用了周華山的書來作為對「同志」意義的參考(445),天呀,若果作者做多一些資料搜集,讀亠點我在九十年代中尾寫到「悶」的「同志」文章,就應了解下這注解有多荒謬。另外,在《情感的實踐︰香港流行歌詞研究》(陳清僑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香港),慮思騁則做得比較好,雖然那同樣是文本分析,資料搜集卻較全面,如他一直都關注AMK的發展,出席音樂會、搜羅訪問稿和在報章雜誌的評論,也跟我們做了很詳盡的訪問,而解讀我們歌詞時也很詳盡、小心、自覺不是硬把AMK說成某一個模樣 3) 聽眾、觀眾不是完全被動的,他/她們也有自己的主體性,了解/運用/挪用/玩弄歌曲的方法。只做文本分析而不包括audience research,本克是沒問題的,但我們就不可以替其他/她人說話,或輕率簡化地把歌詞與社會「現實」劃上等號。 

[26] 什麼是「傳統女性形象」?她唱《容易受傷的女人》的時候已經是穿短裙和魚網絲襪的了,請留意 Coming Home (1992新藝寶) 的唱片封套。

[27] 她的「文化資產」是什麼?是那些又富「時代感」又有「傳統女性特質」的什麼嗎?若果是,是怎樣因此而為唱片公司帶來經濟利潤「空間」呢?

[28] 「現在」是何時?92-93(這個只是我在讀前文後理推測出來的而已……)?怎樣的突破?怎樣的形象?穿了什麼風格的衣服,化了一個怎樣的妝和做了一個怎樣的髮型?坊間有什麼關於她的形象的評論發表過?

[29] Yes,「請標明出處」。

[30] 「西方音樂」是什麼?

[31] 「自由人」?麼是自由和都市人的價值?「自由,那麼復雜概念,是哲學理念?是個人主體的實現?那麼難用的文字,這裡就如一個普通的形容詞。王菲為什麼要「追隨」都市人的價值?難道從大陸來的就必然「鄉下」嗎?北京與上海的生活是非常「都市」的,只是每一個城市都有它不同的型態!!

[32] ibid嗎?Yesagain,請標明出處!

[33] Blues Soul我都懂,但什麼是「美國音樂旋律」?

[34] 嘩!我變變變,一下子咁就「將自己改變」成超級巨星!厲害!厲害!

[35]   唉,「另類」是什麼?所謂帶點「BjorkCranberriesCocteau Twins的風格」,不一定使她更「另類」。而且,她與BjorkCranberriesCocteau Twins扯上關係,是因為她「抄」了Bjork的一個video的造型和拍法,也cover了一首Cranberries的歌─《夢中人》(《重慶森林》的插曲),且唱腔抄到十足(有什麼「另類」原創?),而後來推出的兩張大碟,Cocteau Twins寫曲及演奏了《娛樂場》(《王菲》,EMI1997),及寫曲、編曲、監製了《分裂》和《掃興》兩首歌(《浮躁》,新藝寶,1996)。唉,請做好research再寫。

[36] 作者從哪裡知道王菲不再被動?與製作人的關係是怎樣的?這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討論,但不能只是借王菲的幾句話與歌曲本身來分析這個歌手的位置,而應從深入的訪問,細心考察香港流行音樂工業的運作方式,是因應怎樣的不斷轉變的條件,歌手、創作人與唱片公司可以有很不一樣的權力關係、工作安排、音樂方向的自主性。這真的是一個很有趣及重要的研究,但必須認真細心地考慮各種方法學,如做大量的ethnographic research in-depth interview才可以處理這個題目。

[37] 這兩句話出自何處?在什麼context下說?

[38] 什麼是「樂壇邏輯的形象」?她在哪裡、怎樣批評本地音樂創作太商業化?她在什麼context下說出這些?

[39] 請註明出處。

[40] 什麼是「非主流派」?可以這樣分嗎?若有必要分類,是為了要說明什麼?是基於什麼條件、邏輯、方法去分類?

[41] 哈哈!不是說王菲很自主嗎?可以控制自己的一切的嗎?怎麼現在又說新藝寶為她「設計」形象、「密謀」賺錢策略……密謀?這是什麼中文?!

[42] 嘩!突然從香港流行音樂工業的討論變成「中國社會之商業音樂發展」,搞乜鬼!?這樣的文章我之前也讀過,都不及這篇「厲害」,完全不合邏輯,沒有詳盡的闡釋及缺乏充分的資料搜集,但卻貌似一篇標準的學術文章。

[43] 請讀註36

[44] 啥意思?什麼是「神秘色彩」?

[45] 從什麼研究?怎樣的研究?知道王菲「尤其吸引」─些「渴求另類生活方式」、期望能「突破女性在樂壇的基本地位」(什麼是「基本」地位)的「年輕女性」?這樣的概括,又沒有資料支持,真恐怖!

[46] 嘩!大展拳腳?開鋪頭咩?

[47] 嘩!「有希望」,又有「規限」,啥意思?

[48] 什麼是「中國性別」角色?可以這樣概括地講嗎?只是中國性(Chinese-ness)已經需要詳述,此外,性別角色的權力高低關係也存在於一個很複雜的情況,換句話說,男或女的性別角色之中也因很多不同狀態,而令其權力關係有所分別,所以討論這些必定要contextualize(這是那麼基本的研究方法理念)

[49] 主流和另類當然不能簡單地劃清界線,但我想在此所謂「另類」的討論若要變得有意思,就不只是要摒棄分界,也不是要把它絕對正面化。王菲的音樂對香港主流音樂的衝擊,於「另類」不「另類」的討論上,可以是針對於其音樂性的研究,即是在王菲的音樂發展中,音樂創作人注入什麼有別於主流音樂的音樂風格,如new wavenoise-popavant-garde balletelectricsneo-classic等等;或王菲的歌唱風格有什麼不同(如不震音,不標榜字正腔圓)等等。若可以這樣討論所謂「另類」與「主流」的相互衝擊和關係,就會變得有意思,因此討論方向一定不是要把兩者二分,或簡化地說不可二分。

[50] 嘩!何時王菲代表著「東方人」,誰這樣想?在哪裡得知?又何時她「代表女性去面對世界?」(一定不是代表我!)如果這是一篇關於「女性主義」的文章,就這一句就可以推翻了整個題目,如果,性別政治是關於權力。全篇文章到此還沒有提及作者是想討論什麼女性主義理論,怎麼樣關於女性的題目,anyways……用一個「代表」去講「女性」整體是一個必然的荒謬,或……錯誤。

[51] 是嗎?

[52] 嘩,係就好啦!香港對「女性主義」(不只是一) 的歧視與誤解,我想比對「女性」(不只是一)還要大。請pass around那些「氾濫的女性主義報導」,好想看呀!我想很多人也很想看啊!

[53] 這個部份……沒氣力續句解拆,況且問題都是重複。但還是要留意幾個問題 1)王菲說話沒例出出處和解釋context2) 只用幾句話「等同」一些結論;3) 一廂情願的光閱讀歌手的性格而沒有深入的考慮其他研究方法,如ethnographic research和深入的訪問;4) 關於文本分析和閱讀歌詞的問題,請留意註24 25

[54] 請註明出處及context。我們怎麼知道她這樣說不是在刻意地建立形象呢?如果,我們都不可以肯定,至少,她說話的context可以令讀者better informed。一切也是performancegender is performancelanguage is performance呀老友!!

[55] 在哪裡知道?有研究顯示嗎?怎樣的研究,問卷?訪問?怎樣選被訪問者?問卷和訪問背後的rationale是什麼?讀者是有權及需要知道的。

[56] 嘩!嚇死我!王菲怎樣「影響」「女性團體」?什麼團體,何地的?什麼性質的?關注什麼議題的女性團體?她怎樣影響女性同性戀者?

[57] 救命!!我想沒有王菲,很多不同的女性,用著不同的方法,都為著自己的生存、與其他人的關係、社會的認同與位置,日復日的不斷努力和掙扎,這並不必然與王菲有關係,這是第一點;二,王菲的歌迷有沒有「模仿」她去「挑戰」男性主導的角色,和「反抗資本主義工作環境」上的制限?這些不可自行斷言;三,王菲自己又是否「自覺」挑戰男性主導,甚或「反資本主義工作環境」上的規限,我更質疑!!唉,怎麼可以那麼隨便的就寫「反抗資本主義」?若果是,那就不是流行音樂工業了。或者,反抗資本主義運作在流行音樂的討論中,放棄版權可能是一個很有趣的討論,且看看黑鳥的立場。我已放棄了我的音樂版權,那很「反抗性」吧!唉!必須慎言呀!

[58] 讀完這個部份,覺得更似是而非(當然整篇文章也是似是而非,文理不通,立論混亂),如果細心地讀這篇文的寫作方法(且看作者行文的方法,因論點永遠是依靠語言而建立,而分析論點,不只在於其本身,也在於其怎樣被語言建立),可見作者把王菲說到何其重要,何其偉大,幾乎一切事物(音樂工業制度、中國經濟政治狀態、反抗資本主義工作模式 若抽起這些文字放在一起讀,便知道何其荒謬)/(女性)都被她影響;但是,真的是這樣嗎?我不是要抹煞王菲及其音樂對香港文化的影響,但若依循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亦即思考方法)把她說成那麼偉大簡化的正面化其「影響反而是不能清晰及細膩探討王菲的重要性的。

[59] 是吧!我想你真的不甚了解。

[60] 什麼是「中國社會」?為什麼從香港跳到「中國社會」,在這裡,我不是說不可以這樣寫,但必須清晰其作用。這裡是指現在流行音樂在華語社會的流通與運作嗎?那麼這是華語社會的討論,不是「中國社會」,用「中國」這兩個字,要弄清楚想帶出什麼論述。

[61] 「暗地裡」─ 這句話可圈可點。因為所有文化的影響及改變,某程度都是「暗地裡」的,難道我們現在還有political brainwash,用槍指著你/妳去相信某些東西嗎?若我們覺得意識型態批判有限制,而選擇用論述分析和從日常生活之細微處出發,這正是文化研究範疇裡重要的方向。

[62] 講運動,是有清楚的方向、策略的,這裡指的女性主義運動是什麼?是指男女平等權力?(要知道不同的女性主義運動有不同的角度與立場我和其他同意feminism of differences信念的人,追求的是「不同」,而不是「同」呀!)此外,「女性主義」是不可以強加於他/她人之身,只有個人自己可以說自己是,可有人問王菲是不是「女性主義者?」小心看她的反應啊!可能又可以看到什麼「反抗」與「革命」出來在這裡我不是要說,只有「女性主義者」才可以「爭取」女性應有/可以有的權利,因為一切都在生活中,不知多少媽媽在她們的生活裡,活出反叛,活出對權力關係的re-manipulation,她們不一定是女性主義者,我們根本也不必說她們在做什麼女性主義運動,但重要的是(學術討論或文化研究重要的是),細看她們生活的種種,看看她們的生存方法,與大家分享。我不是否定王菲對性/別討論的重要,但研究不只是看結論,而是我們「怎樣」得到一些結論、挪用了什麼方法(方法學)去得到結論。而研究結論的深淺,很多時候是在乎我們是否自覺這些議題。

[63] 王菲的文化資源是什麼?用文化資源(兼加括號英文cultural capital)這些字眼,不就等於說多了。

[64] 什麼是「文化理想」,誰的理想?這個誰可以(或不可)代表了誰的理想?唉!我真的不能明白「男女性別運動」在這裡是指什麼?根本從來就沒有認真闡釋過……唉!這篇文令我想到很多其他關於文化的…… 這陣子想了很多,關於文化研究的問題,和在香港學術圈及文化評論人是怎樣理解文化研究。有些「學者」評論一部電影,就只是隨隨便便地用「自己」的方法去演繹,把它說成關於這、關於那,大題目大口號滿目皆是,卻看不清容貌看不清內涵。都說文化研究在於細眉細眼。有些「學者」連基本電影理論和電影歷史都不懂,就教亞洲電影,說什麼《春光乍洩》就是講「九七」問題,唉!我想文化研究之所以重要和吸引,在於細心地觀察人的生活,把學術與社會與人文與自己建立一些(多種方向的)關係,並藉辛苦研究的些少成果與insights,與其他人分享;而我們只可以非常謙虛地說,那些只是小小的insights而已。文化研究的基礎方向 取之於生活和放之於生活,是其有趣和重要之處,同時也是最危險之處。手拈來日常生活的題材(從前不被認定為學術研究的題目),可以很容易,隨隨便便地說,更是容易;但要認真地檢視自己生活的社會,就絕對不易了。「日常生活」,細眉細眼,是那麼重要。但借題發揮、草率立論、亂抛token、大做文章(依循學術遊戲的論文寫作方法,只是空殼而已,出版再多又如何?),那就危險極了。對於了解我們的文化內涵,我時常覺得香港流行音樂是那麼重要,當中真的有很多有趣的題目,也有很多研究的可能性,如前文提及的流行音樂工業的運作模式,在哪些情況之下,音樂人可以有較大的自由度,卻又可以平衡商業的回報,創作人、歌手、唱片公司(近年「英皇」的出現令我們必須更重視經理人公司的位置)的關係是可以怎樣的?可以研究「人山人海」的運作?但這些單靠文本分析和資料搜集是不能做到的。要長時間的觀察、做大量field notes和深入的訪問才成。研究方法,造就內容。此外,audience research也很有趣啊,研究某些音樂是怎樣被consume(當然不只是消費的意思),受眾可以怎樣「利用」音樂作為他/她們生活的部分。甚至,科技對香港音樂創作的影響?音樂上的發展,有什麼不同類型的音樂被引入香港的流行音樂工業?陳冠希剛推出的《Please Steal This Album》是研究香港Hip Hop文化可用的例子。Hip Hop不只是音樂,還是態度。陳冠希這次不用大頭做封面,全張唱片沒有情歌,是香港流行音樂工業的有趣現象,還有很多可以做哩。就算是關於性/別議題,以上種種題目,全部都可以作橫線穿梭。至於文化研究可否改變社會權力關係(如果政治性的意思必定關於權力、關於權力轉移和資源再分配),則在乎很多東西,在乎「學者」對運動的理解和參與,與不同界別(非政府組織、文化組織)的合作,當然也在乎我們自己怎樣「生活」。

[65] 從「在資本社會中……這些限制。」我沒法子看得明白,資本主義社會當然存在資本主義,若真的要說,必須處理關於香港流行音樂工業和資本主義制度及其運作;如關於版權?關於消費(買音樂、買認同、買形象,這也不一定是負面)是一些怎麼樣的討論呢?此外,什麼是「所謂運動卻在沒資金支持下發起」?什麼運動?誰的?為啥目的?作者究竟知不知道「運動」是什麼?是指香港的婦女運動歷史和現狀嗎?如果是,是指啥?究竟在說什麼?或者我太認真,但若果一個人想清楚才寫,就不會寫出這樣的東西了。很多朋友說我這樣花心機精神每句細讀太不必要,文章根本就沒有邏輯,但我想都沒所謂,當練習耐性(雖然真的好難頂!)我覺得最不耐煩的,反而是為什麼一直沒有人對這類文章作批評?至少,出句聲!

後語︰

這幾年在大學教書,見得太多不公平事,心很抑鬱,也很感慨。近年我盡量沉默,因為很多原因,很難盡言,但其中一些是關於立定主意的難,和語言怎樣能夠表達心思複雜的限制。但最近的愛國論、人大再釋法、日復日生活上面對的大學教育的污染(多得反智的高層和無良無知的引號中的學者),令我再決定執筆,覺得不可以再那麼沉默(如果這是文化研究的起點,於生活上的體驗驅使我們對自己身處的狀態/地方多作分析,希望多一點了解)。朋友說,從前「寸寸」的麥海珊回來了,我倒覺得不是,只是直話直說,解拆問題,提出問題,寫一些小小的insights,與大家分享而已。要從文化研究推展到改變權力關係,不只在此。所以,難呀!文化在生活,革命在生活,所以,一切在乎妳/你,除了寫文章,我們還可以怎樣做啊!

麥海珊 http://www.aahsun.com
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導師。畢業於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電影電視系,後於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完成哲學碩士。錄像/電影藝術家,AMK樂團成員,也文字。姊妹同志發起人,著有《雙性情慾》、Hong Kong Social Movement: Forces From the Margins等書。